“一个传统的头盔,在眼部位置搭载着一个摄像头,这和我们以前监督帮扶携带的其他智能设备完全不一样。”作为2024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夏季监督帮扶第七轮次淮北工作组的成员,胡信琰见到智能眼镜的第一感觉是新鲜。
借助科技力量推动生态环境执法提能增效,就是将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到生态环境执法的全过程各环节,让执法更及时、更精准、更高效。在夏季监督帮扶工作中,智能眼镜的出现使得现场检查与专家帮扶紧密结合,逐步提升大气监督帮扶过程中察觉缺陷的能力。
虽感觉新鲜好奇,但让胡信琰真正意识到智能眼镜发挥的作用,是当他戴上智能眼镜、来到监督帮扶的核查现场。
“镜头往左边转一点,点开这个参数设置,查看一下与调试验收报告参数是不是相符,再点开下面那个操作日志,仔细查看是不是有异常线索。”胡信琰介绍,帮扶组在一家公司现场,通过智能眼镜与后方联系,帮扶的专家可以在平台观看到实时画面,并指导现场组人员对企业在线监测设备做核查。
仔细核查后,后方专家注意到,在线监测设备上一个反常的数值:湿度。尽管现场检查组向在线监测设备通入标气进行比对测试,但设备上的湿度值却始终没变化。在专家的提醒下,现场帮扶组重点核查设备湿度相关部分,最终确定企业在线监测设备不正常运行。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大气专班专门支撑夏季监督帮扶各项工作,专班成员刘健和记者说,这种类型的智能眼镜之前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非常多:“工业领域经常会遇到各种新兴设备,后台专家通过智能眼镜在保养、维修环节实现远程指导,非常便利。”
而如今,智能眼镜引入大气监督帮扶工作,也是基于远程指导的需要。“监督帮扶采用异地交叉执法方式。尽管各地选派的执法人员都是精兵强将,但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进程不同,难免会出现执法人员对个别行业、个别设备不熟悉的情况,这种背景下远程指导不可或缺。”刘健告诉记者。
于是,在2024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夏季监督帮扶第七轮次工作中,智能眼镜开始在10个城市试点使用,实现了监督帮扶工作期间专家的远程指导。
事实上,监督帮扶工作自开展以来,专家远程指导一直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之前主要是通过微信群做沟通交流。
在一个名为“第七轮次答疑交流群”中记者看到,现场检查组同志在群内详细地询问各类行业检查的细节问题,有时还会配上图片辅助询问。而群内专家及时进行回复,解答检查组的疑惑。
“但有时,微信群答疑的方式也会存在弊端。”专班成员刘健介绍,微信提问对于现场描述会比较片面,一些具体细节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如果拍摄视频或者图片来辅助,又无法与现场检查工作做到同步,为现场检查带来很多麻烦。此外,微信流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
相比之下,在智能眼镜的助力下,现场检查时的前后方沟通轻松不少。执法人员开展核查时,智能眼镜会同步传输实时画面至帮扶专家,前后方可以及时做沟通交流。检查人员也可根据帮扶专家的要求改变观察视角,全方面了解现场情况。
此外,智能眼镜的另一优点还在于能圈注检查重点位置。刘波和记者说,以前监督帮扶时也尝试过现场检查组和后方专家视频连线,但因为现场企业工段复杂、设备仪器复杂,常常会出现后方专家希望着重关注某个位置,但现场组意会错误位置的情形。
而如今,使用智能眼镜后,这类问题将不再出现。“专家在屏幕上可以对重点检查位置做画圈标识,圈注同步呈现在现场佩戴智能眼镜的执法队员眼前,方便现场核查。相关的文件材料等,如有需要也可以同步到执法队员眼前的屏幕以供参考。”远程指导专家刘波告诉记者。
当然,此次智能眼镜只是试点应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智能眼镜需要连接网络,所以和专家的连线质量会受到网络信号的影响,有时候通话断断续续的。另外,在工况复杂的企业连线,会因为企业工段的巨大噪声而无法听清专家的意见。”在具体使用中,胡信琰发现智能眼镜存在这些问题。
然而,这并不影响监督帮扶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在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要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加大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和统筹强化监督力度。伴随着各种智能方式的科技应用,监督帮扶工作中生态环境执法效能也在不断提升。
如夏季监督帮扶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于石化企业中管道泵阀门中也许会出现的泄漏点实现自动识别,以供检查人员参考;
监督帮扶现场组设备齐全,无人机、红外线热成像仪、PID(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FI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风速仪等高科技装备应有尽有;
地方监督帮扶工作中,唐山市逐步将自动监测、分表计电、DCS、视频监控等多个环境监控系统平台整合为生态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实现了多源数据采集、分析、推送、整改的闭环管理;
“一大批高新设备的运用,正是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的有力佐证,助力大气监督帮扶工作愈发精准、科学、规范。”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大气专班负责人吕晓君表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